一磚一瓦講述歷史,一石一木承載鄉愁
619個中國傳統村落散布在山西這片土地上
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
鑲嵌在三晉大地之中
閃爍著燦爛的光芒
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
講述著古老的文化故事
有“味道”,傳統村落傳承文化飽含古韻
歷經數百年、上千年歷史,讓傳統村落別有一番“古韻”,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留有歷史的印記,被譽為“文化的活化石”“有生命的歷史”。
圖為南陽村。張少毅 攝
在晉城市沁水縣土沃鄉,有一片“紅土地”——南陽村,這里作為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積淀濃郁。
南陽村通過“外請+內聯+自建”的模式,聘請團隊對抗大太岳分校舊址、沁南縣政府舊址等紅色旅游資源進行把脈,打造集紅色教育、廉政教育、國防教育、黨史研究、干部培訓、鄉村旅游于一體的紅色綜合體,讓紅色文化傳承不息。
圖為實會村。王靜芳、李淵、王超攝
自古有著“九龍戲珠大云院”美譽的長治平順縣實會村,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保存了許多較為完整的歷史遺存,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國寶級文物古剎——大云院。
大云院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其中的彌陀殿為全國現存五座五代建筑之一。彌陀殿內留存的五代壁畫,是迄今所知我國古代佛寺殿堂中僅存的五代壁畫,有珍貴的歷史文物研究價值。
除了大云院,村內還有清代遺構觀音祖師堂、觀音閣,清末民國建筑申家大院等,這些古建筑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有“看頭”,傳統村落活化利用煥發魅力
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傳統村落還有“高顏值”,經過活化改造,傳統村落撕去了“破敗”“老舊”的標簽,“詩”與“遠方”在這里兼備。
圖為老牛灣村。圖片來源:忻州在線微信公眾號
這是一座建在黃河邊上的村莊,這里三面環水,一面連山,呈牛頭形狀,有“黃河入晉第一村”的美譽,這就是忻州市偏關縣老牛灣村。
“九曲黃河十八彎,神牛犁河到偏關,明燈一亮受驚嚇,轉身犁出個老牛灣?!秉S河在此處有個大回頭,形成了近360度的大轉彎,被譽為“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里最美的一灣。
這里長城與黃河交相輝映,長城隨山勢起伏,黃河隨峽谷曲折,還有古渡口、烽火臺、遠山、古村落、古城堡點綴其間,共同構成了一幅雄偉、壯闊、幽靜、古樸的邊關風景。
圖為磁窯村。梁燕則 攝
房舍依山而建,層層疊疊,鱗次櫛比。以石筑室鋪石為路,粗獷的石墻石房與石街石巷交相輝映,散發出一種古樸的風格,靜謐安詳,這里就是呂梁市交城縣磁窯村。
依山傍水、道路平坦筆直、庭院干凈整潔,村民房前屋后花草爭榮競秀,墻上的移風易俗等繪畫內容,為這里的環境增添了幾分藝術氣息……走進磁窯村,邂逅最美古村落。
厭倦了城市里的繁忙和疲憊,那就走進磁窯村,走在靜謐的鄉村小巷子里,享受自由自在的樂趣,遠離喧囂,體驗生活最初的模樣,用隱秘又清幽的古村來治愈繁快節奏生活中的煩憂。
有“新活”,傳統村落產業賦能蹚出新路
如何在時光變遷中留住傳統村落的風貌?如何讓傳統村落既宜居又宜業?產業賦能,激發傳統村落新活力,發展更有底氣。
圖為西嶺村發展鄉村民宿。李廣亮、李曉妍、李玲 攝
青磚黛瓦、青石板道、綠樹成蔭、依山而建的明清古居——這里是擁有300多年歷史的長治市上黨區西嶺村,走出一條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西嶺村對村里的古屋民宅進行修繕,采用租賃的形式發展鄉村民宿,進一步盤活資產資源,提高村里的集體收入,打造一個富裕、美麗的生態旅游鄉村。
圖為舊關村古建筑。圖片來源:陽泉日報
位于太行山中部山麓、晉冀交界處的陽泉市平定縣娘子關鎮舊關村,此地曾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晉冀門戶”,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考慮到村里的土壤、地形、氣候適宜發展種植產業,舊關村帶領村民種起了核桃、梨以及中藥材連翹、蒼術、柴胡等。村里有直通縣城的公交車,大伙兒坐上車就能把農產品拿到城里賣,舊關村產業發展多元化,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將來,舊關村計劃以花為媒、以果為媒,舉辦賞花節、采摘節、認養節等活動,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同時,變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拓寬村民的增收路。
青磚黛瓦的民居
曲徑通幽的小巷
……
放慢腳步
在傳統村落中
感受歲月的沉淀和文化的厚重
讓心靈得到一次放松和洗禮
(胡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