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漢、東莞、杭州躋身超大城市,合肥、蘇州成為特大城市——
超大特大城市名單“上新”
安徽合肥園博園設置38個城市展園,展示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園林建筑風格,吸引市民、游客前來參觀游覽。解 琛攝(新華社發)
第二十一屆中國(蘇州)電子信息博覽會日前在蘇州工業園區舉辦。圖為觀眾在博覽會上體驗5G+元宇宙游戲。張 鋒攝(人民視覺)
超大特大城市名單有了新變化!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日前發布的《2022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顯示,超大城市增加了3個,特大城市增加2個。其中,東莞城區總人口達到1082.44萬,武漢城區總人口達到1080.64萬,杭州城區總人口達到1002.1萬,跨上1000萬人的臺階,躋身超大城市行列;合肥城區總人口達到650.4萬,蘇州達到500.08萬,邁過500萬人的門檻,成為特大城市。
城市人口變化代表了什么?為啥這些城市人口規模在增長?請看本報記者的報道。
5座城市實現“升級”
——全國城區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達到19座,長三角總數超過珠三角
根據《2022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以下簡稱“年鑒”),2022年共有5座城市實現“升級”,分別為武漢、東莞、杭州、合肥和蘇州,全國城區總人口在500萬人以上的城市達到19座。
從區域看,實現“升級”的5座城市中,有3座在長三角地區。至此,長三角地區的超大特大城市數量達到了5座,分別為上海、杭州2座超大城市,以及南京、合肥、蘇州3座特大城市,占全國超大特大城市總數量的1/4。
人口分布更密集的珠三角地區,在超大城市數量上仍具優勢,共有深圳、廣州、東莞3個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
城市人口規模擴大,主要緣于人口流動。此外,區劃調整也是城市人口數據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蘇州躋身特大城市,就有這方面的原因。由于代管4個縣級市,蘇州過去城區常住人口一直沒能突破500萬。近日,蘇州工業園區調整了城鄉劃分代碼,將其人口納入蘇州城區人口之列,助推蘇州城區常住人口突破500萬,躋身特大城市。
未來還有哪些城市有望進入這份名單?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超大城市方面,西安(928萬)最有望在未來躍升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方面,南寧、廈門、太原、貴陽、烏魯木齊、寧波、無錫、福州、長春、南昌和常州等城區人口介于300萬到500萬之間大城市,均有望晉級特大城市。
一座城市的人口數據變化,是城市經濟規模、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綜合反映。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對本報記者表示:“以長三角為例,長三角是目前國內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一體化程度較好且在市場化機制以及國際化程度方面都走在前列的地區。特別是杭州、蘇州等城市,近年來經濟發展活力持續迸發。”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的有關報告指出,今年以來,超大特大城市經濟增長勢頭強勁。上半年,97%的城市GDP實現同比增長,GDP超5000億元的城市有24個。其中,超大城市GDP平均增速最高,為7.2%。
這些城市為啥能把人留下?
——落戶門檻降低,產業集聚增加就業機會,公共基礎設施持續改善
此次實現“升級”的城市,都是近年來人口大量涌入的“明星城市”。
以杭州為例,從2020年起,杭州每年人口凈流入數量均超過350萬人,并保持穩定增長態勢。2022年,杭州市人口凈流入量位居長三角第一、全國第二。
這些城市為啥能吸引人、留住人?
政策鼓勵,降低落戶門檻——
今年3月,杭州發布新一輪戶籍制度改革政策,將落戶門檻進一步放寬,擁有大專及以上文憑且年齡在35周歲以下、繳納社保即可落戶。除杭州市區外,浙江其他城市也將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政策。江蘇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確保外地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標準統一。此外,武漢、東莞、合肥、蘇州4城也在近年放寬了落戶限制,吸引人才流入。
經濟總量擴大,產業加速集聚,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武漢經濟總量多年來穩居全國城市前十、中部城市第一,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70萬戶,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09家在漢投資、設立機構,形成了5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和4大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吸引了大量“新市民”。民營企業是東莞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截至目前,東莞民營經濟市場主體超160萬戶、居全省地級市第一,9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中超9成為民營企業。杭州則抓住機遇,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快速發展,以數字化賦能城市能級躍升。合肥的“量子大道”坐落著量子領域上下游關聯企業20余家,合肥市量子信息產業相關專利占全國的12.1%,位居全國第二。蘇州的納米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高端紡織3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數量約占全國的1/15。得益于活躍的市場氛圍和就業環境,這些城市對人才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城市基礎設施改善——
近年來,許多高級別賽事在長三角城市舉辦。例如,今年成功舉辦的亞運會對杭州的城市知名度打造和城市品牌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帶動了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改善。經過幾年建設,杭州快速路總里程突破480公里,建成開通地鐵重建道路114條,投產6個保亞運變電站。城市基礎設施改善升級也吸引了更多人口。
城市能級提升有何益處?
——享受更多政策紅利,公共資源配置提升,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在多個城市規劃中可以看出,從大城市到特大城市再到超大城市,吸納人口已成為多個城市的發展目標之一。城市能級提升,有什么益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馮文猛表示,成為特大城市,城市人口聚集會帶來規模效應,公共服務配置起來更有效率,居民生活更舒適、環境更宜居、生活更安心。另外,城市可以聚合更多的創新要素,引發新一輪創新,并形成螺旋效應,推動新模式不斷涌現、產業不斷升級。
對城市發展來說,特大城市是一個重要門檻。進入這一行列,還意味著可以享受更多政策紅利。
以正在推進的城中村改造為例,今年7月發布的《關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實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擴大內需、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成為超大特大城市,意味著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獲得了政策助力。
專家認為,通常來講,公共資源配置與常住人口規?;酒ヅ洹3鞘心芗壧嵘?,醫療、教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資源配置往往會得到相應提升。比如,近年來實現城市能級提升的常州,已經擁有多條地鐵。
是否為超大特大城市,還關系到都市圈的建設資格。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2019年公布的《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張建平表示,超大特大城市的人口集聚和產業集聚功能較強,對整個區域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珠三角的3個超大城市中包含兩個一線城市,再疊加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帶來的政策紅利,孕育出了多個行業龍頭企業,對人才和資本的吸引力不斷上升,資源配置能力持續增強,進而進一步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這些有助于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讓越來越多的城市意識到提升人口規模的重要性。但是,成為超大特大城市,也面臨挑戰。馮文猛表示,隨著城市城區人口的增加,應注意避免出現大城市病,防止資源要素價格飆升,特別是對于新市民在住房、就醫、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城市要做好規劃和對接。 (記者 徐佩玉)
年份 建成軌道交通的城市個數(個) 建成軌道交通線路長度(公里) 正在建設軌道交通的城市個數(個) 正在建設軌道交通線路長度(公里)
1978 1 23
1979 1 23
1980 1 23
1981 1 23
1982 1 23
1983 1 23
1984 2 47
1985 2 47
1986 2 47
1987 2 47
1988 2 47
1989 2 47
1990 2 47
1991 2 47
1992 2 47
1993 2 47
1994 2 47
1995 3 63
1996 3 63
1997 3 63
1998 4 81
1999 4 81
2000 4 117
2001 5 172
2002 5 200
2003 5 347
2004 7 400
2005 10 444
2006 10 621
2007 10 775
2008 10 855
2009 10 838.88 28 1991.36
2010 12 1428.87 28 1741.07
2011 12 1672.42 28 1891.29
2012 16 2005.53 29 2060.43
2013 16 2213.28 35 2760.38
2014 22 2714.79 36 3004.37
2015 24 3069.23 38 3994.15
2016 30 3586.34 39 4870.18
2017 32 4515.91 50 4913.56
2018 34 5062.70 50 5400.25
2019 41 5980.55 49 5594.08
2020 42 7641.09 45 5093.55
2021 50 8571.43 48 5172.30
2022 55 9575.01 44 4802.89
注:2000年及以前年份,大連、鞍山、長春、哈爾濱的有軌電車沒有統計在內;2017年至2021年,對建成軌道交通線路長度的歷史數據進行了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