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記者 李新媛
“那么清澈潔白的地下冰,腦子里就只想著往前沖!2001年,昆侖山發生8.1級地震,因斷裂撕開的地裂縫寬達2米多、深達近5米。我冒險下到坑底,拍到了截至目前我國凍土學研究中最為震撼、清晰和典型的地下冰。”5月26日中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全國科創名匠俞祁浩在接受中工網記者采訪時,回想起23年前的這段經歷,仍然難以抑制心中的激動。
與凍土“較量”
30余年來,俞祁浩扎根在環境惡劣的凍土科研一線,幾乎走遍了青藏高原、祁連山、新疆天山、東北等我國所有凍土區的公路、鐵路、輸電線路等凍土工程,始終致力于凍土區重大工程凍融災害整治、防控關鍵科技難題的攻克。
凍土是指零攝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凍土是“活的”,就像剛從冰箱里面拿出來的冰棍很難咬動,但是,快化的時候會變得很軟。正是由于多年凍土區大量地下冰的存在,凍土工程性質的多變性和復雜性,導致凍土工程面臨大量病害。
俞祁浩扎根在高原上,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受訪者供圖
與凍土“較量”、與時間“賽跑”,這是俞祁浩一直在做的事。2016年,位于我國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雅礱江流域控制性水電工程,兩河口水電站大壩心墻需要冬季施工和填筑。它的海拔約3000m,最大壩高約303m,土心墻堆石壩高度在建成水電站中位居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為了保障施工進度,團隊急需破解冬季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山區條件復雜,高頻、大溫差凍融規律不明,大壩心墻填料工程性質凍融劣化機制難以確定等關鍵難題。
冬季的凍土堅硬無比,采用的26噸重型專用碾壓機也無法壓實填料、空隙大量存在,遠達不到質量要求,工程進度一度停滯不前。到了2017年填筑施工后的第一個春節,進度僅完成了填筑要求的70%,那一年春節,上萬人的施工隊伍,全員留在了施工現場。
俞祁浩意識到,必須想辦法搞創新。如何運用關鍵技術突破困擾施工的凍土的凍融規律和凍融機制?他帶領團隊每天在大壩全倉面進行通宵觀測,開展新型措施和新工藝研發。
通過問題的不斷探究和解刨、新技術、新方法和研究成果的不斷創立和應用,第二年春節,施工進度提高整整一倍,滿足工程進度要求;第三年春節,施工進度遠超預期。俞祁浩帶領團隊構建的大壩冬季施工新理論、新方法,指導和助推大壩填筑進度逐年翻倍、質量全優,最終提前一年填筑到頂和發電。
與大自然“賽跑”
為探究和掌握凍土工程重要基礎數據,俞祁浩常年在青藏高原、新疆天山的野外凍土勘察,為避免刮了胡子后的皮膚被太陽曬得生疼,俞祁浩索性選擇不刮,同事們戲稱他“野人”。長期的翻山越嶺、風餐露宿,饑一頓、飽一頓的飲食不規律,讓他患上了嚴重的胃病。為了凍土理論研究,他頻繁出入零下20攝氏度的低溫冷庫,長時間進行凍土試驗,由此經常感冒并患上淋巴結核。
俞祁浩(左一)和同事們。受訪者供圖
生活條件的艱苦和身體上的病痛并沒有阻止俞祁浩的腳步,反而讓他愈發熱愛每一次野外之旅。
1998年,俞祁浩和同事因青藏公路勘察項目,在青藏高原和當地9戶藏族人家同住在一個工區。彼時生活環境較差,每到晚上燈泡的燈光都極其微弱,連配備的電視也不明原因地失去了信號。
俞祁浩知道后,和同事們到現場查到了當地通訊衛星所在的經緯度,又買來了電線重新布線。很快,不僅電視有了畫面,就連燈泡也變得極其明亮,俞祁浩和同事還幫他們修好了電視等電器。
看到這些,當地居民深為感動,為了表達謝意,第二天一早,便滿懷熱情地送來9壺酥油茶。酥油茶的熱氣蒸騰著,大家趁熱喝下一口,茶的香味和奶的醇味久久不散。
俞祁浩拍攝的銀河帶。受訪者供圖
在高原的晚上,俞祁浩又因缺氧而輾轉難眠,走出房門,他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是銀河!
高原夜空幽暗深邃,漫天的繁星如同鉆石一般鑲嵌在黑色的幕布上,交相輝映、綻放光芒。
俞祁浩激動無比,拿出相機,定格下了這一幕畫面。與大自然“賽跑”的人,也會時而被它的遼闊壯美所折服。
與凍土的較量每一天都在開展,作為凍土研究“國家隊”的一員,他還將繼續挑戰極限,把更多科研成果寫在這片深愛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