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2月13日舉辦的北京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獲悉,今年北京市將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圍繞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協同攻關,持續推動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
不只北京。記者注意到,近段時間,廣東、上海、南京、成都等地也紛紛發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相關政策,提出百億級、千億級的產業發展目標,并加快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應用落地,積極打造人工智能發展高地。
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加快
2月13日,北京昇騰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與首批47家企業和科研單位簽約,并將落戶中關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園。該智能計算中心將聚焦人工智能產業細分領域,為企業和科研單位等提供算力服務,預計首批簽約企業和科研單位算力使用規模超過248PFLOPS(每秒24.8億億次浮點運算能力)。
據介紹,未來北京昇騰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還將持續擴容,短期算力規模將達到500PFLOPS,遠期達到1000PFLOPS,力爭成為北方智能算力樞紐中心,并充分利用普惠AI算力,推動北京人工智能產業匯聚。
智算中心是提供人工智能應用所需算力服務、數據服務和算法服務的公共算力新型基礎設施。記者注意到,近段時間,不少地方加快智算中心建設應用。
1月28日,在浙江湖州,吉利星睿智算中心正式上線,將為汽車企業提供“云、數、智”一體化超級云計算平臺。1月10日,寧波首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一期)正式上線運營,進一步滿足當地產業、科研、社會治理等各領域的算力需求。此外,成都智算中心近期集中簽約多個項目,聚焦智慧醫療、智慧辦公等應用場景。
基礎設施支撐能力不斷增強,也進一步促進人工智能產業聚集和創新發展。以北京為例,根據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2月13日發布的《2022年北京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白皮書》,北京已經形成了全棧式的人工智能產業鏈,截至2022年10月,北京擁有人工智能核心企業1048家,占我國人工智能核心企業總量的29%;在專利授權數量全球排名前100的機構中,北京總部機構30家。
多地出臺產業發展支持舉措
智算基礎設施建設提速的同時,不少地方也紛紛出臺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未來2至3年的發展目標,積極打造人工智能發展高地。
近日發布的《南京市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南京人工智能總體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建成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標桿城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收入超過500億元,高標準打造5個人工智能產業園區。
廣東在其日前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行動計劃中提出,到2025年,將廣東打造成為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戰略高地。成都提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全市人工智能產業產值突破1500億元,百億級產業集群數量達到5個以上,打造創新活躍、能級領先、生態完備、應用廣泛的全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地。
產業發展壯大離不開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例如,今年北京將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開源社區等,圍繞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協同攻關,支持頭部企業打造對標ChatGPT的大模型,構建開源框架和通用大模型的應用生態,形成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新突破;成都計劃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為重點,將增強原創能力作為著力點,推動人工智能算法、算力、數據三大要素融合,形成產業創新發展的核心優勢。
與此同時,從聚焦制造、能源、文旅、消費等重點場景深挖人工智能應用潛力,到推動大中小微企業協同發展,再到支持人工智能相關企業上市融資、加大社會資本投入……圍繞拓展場景、培育企業、資金支持等方面,地方系列舉措進一步落實落細。
“人工智能發展離不開政策方的正向引導、產業方的體系健全、應用方的積極響應,三者形成了良好的生態循環,互促共進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敝袊磐ㄔ涸朴嬎闩c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融合創新
在業內人士看來,人工智能技術蓬勃發展為我國數字化和智能化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需要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有序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各行業的融合與創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廖湘科認為,人工智能是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需要進一步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有序建設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生態。有序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和統籌布局算力網絡,為人工智能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充分的算力。
“人工智能技術正處于行業規模應用推廣的關鍵時期,覆蓋數字政府、金融、國計民生等多個行業領域,應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各行業的融合,推進人工智能的規模應用和創新,建立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的整體發展優勢。”廖湘科表示。
在何寶宏看來,需要進一步統籌積極發展和科學管理,持續完善人工智能各項政策法規。他建議,明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路徑,以試點區域先行、標準規范指引、技術攻關引領等方式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以各項政策和資金支持人工智能領域的快速發展,對優勢領域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目標,倒逼行業技術高頻迭代升級;對薄弱環節加強資源投入力度,凝聚多方力量協同突破。(記者 郭倩 袁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