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企業有活力,經濟才有動力。再小的企業,也是市場中的“生命”。尊重企業、珍視企業,為企業創造更寬松、更公平的環境,讓其輕裝前行、大膽發展,市場就不會缺少發展的活力。
紓困民營經濟、力挺民企發展的政策正密集落地。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進一步規范涉企執法、監管行為”。10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強調“不能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10月14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對個體工商戶實施分型分類、精準幫扶”“不在目錄內的一律不得收費”“全面加強罰款監督”等一攬子助企幫扶政策引發關注。
支持企業的方式有很多,為什么短短半個多月內規范涉企執法被頻繁提及?這背后是廣大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苦過度檢查久矣”的現實痛點。目前,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已收到1000多條意見和建議,其中關于涉企檢查的意見比較集中。高規格會議的密集發聲,也是在為企業“撐腰”,釋放了堅定不移保障企業合法權益的鮮明信號。
現實中,一些職能部門到生產一線摸排具體需求、到問題企業開展檢查,本是正常的政企互動,但有時把握不好尺度、頻繁擾企,便越界了。比如,有的調研,接待規格不低,但蜻蜓點水、浮光掠影,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反而給企業增加了不小的負擔?!澳称髽I一年被執法檢查超百次”這樣的荒唐事更是企業不可承受之重。
進一步說,如果“看得見的手”錯位、越位,那么“看不見的手”就難以施展。對企業來說,怕的就是亂罰款,特別是那些高額罰款。“開采耳店賺500元被罰22萬元”“因售賣拍黃瓜被罰5000元”,這樣的罰單令人大跌眼鏡,也與人們的樸素價值判斷相悖。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細胞,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企業有活力,經濟才有動力。重復檢查、隨意罰款等行為,不僅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秩序,打擊了企業家長期投資的信心,也讓國家的惠企利企政策大打折扣,有損政府公信力。市場經濟是預期經濟,也是“候鳥經濟”。哪里“生態好、環境美”,經營主體就會向哪里聚集。如果一個地方營商環境欠佳,便會“勸退”投資者,地方經濟也就難以崛起。
不回避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在規范涉企執法行為、創新包容審慎監管和柔性執法方式上都有不少探索。有的地方設置“企業寧靜日”,在規定時間內政府機關不得上門;有的實施“綜合查一次”改革,減輕企業迎檢負擔;有的司法部門主動為企業提供“合規體檢”、法律咨詢等服務,助其合規經營。這些創新做法有力有效減輕了企業負擔,也讓企業放心干事、安心發展。
政府真心為企業著想,企業必會給政府加分。政企攜手,將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當然,制度是管根本、管長遠的。各地各部門不妨將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好措施及時固化下來,上升為長效機制。此外,則要健全監督制約機制。關進籠子里的權力,不僅要看得見,還要接受“放大鏡”的監督。對于亂罰款等違規行為,就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再小的企業,也是市場中的“生命”。尊重企業、珍視企業,為企業創造更寬松、更公平的環境,讓其輕裝前行、大膽發展,市場就不會缺少發展的活力。(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