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報新媒體記者張馨報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口述檔案建設,對于有效保護、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公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2019年支持項目驗收結果,山西省非遺中心實施的項目全部通過驗收,并獲得3個優秀,分別是上黨梆子(吳國華)、中陽剪紙(王計汝)、陽城生鐵冶鑄技藝(吉抓?。?,優秀項目數量居全國第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自2015年起正式實施,既是記錄活態文化、保存歷史文脈,又是鍛煉隊伍、培養非遺人才的一項重要工作。記錄工程重在保護,根據非遺活態化特點,將傳承人作為特定保護對象加以記錄,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存珍貴資料和歷史檔案。工作開展以來,我省資料收集與影像記錄并舉,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實踐、教學的全方位記錄,取得一定成效。
▲吳國華代表作品《趙樹理》
上黨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以演唱梆子腔為主,兼唱昆曲、皮黃、羅羅腔、卷戲,其音調高亢活潑,具有粗狂、健康的農民藝術特色。傳承人吳國華現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在二十余年的舞臺生涯中,扮演了眾多活生生的戲曲人物形象,其扮相端莊大方,唱腔清脆俏麗,表演入木三分,出神入化,達到了較高境界。
▲中陽剪紙傳承人王計汝
中陽剪紙與當地傳統民俗文化血肉相連,剪紙藝術世代相襲,傳承不斷,延續至今。王計汝從小受到家庭剪紙熏陶,觀察生活中的各類民俗事象,傳承原生態中陽民俗剪紙,其剪紙作品涉及當地生產生活、年俗風情和節日喜慶等內容。她的剪紙地域特色明顯,粗獷渾厚、古樸典雅,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自公元前6世紀發明,比歐洲早了16個世紀,卻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停產,陽城生鐵冶鑄藝人及鑄煉設備均大量流失。作為陽城生鐵冶鑄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吉抓住累積了多年經驗,僅憑雙眼便可識別火候、水色,在風濕、爐膛的改進上卓有成效。近幾年,他與山西省工學院師生以及山西省社隊工業管理局工業處技術人員一起研究、探討犁鏡生產工藝和犁爐改進等問題,目前帶徒兩名,均已熟練掌握這項技藝。
近年來,我省非遺中心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高度重視,不斷加強自身能力建設,不斷完善細化記錄工作流程,探索推進多種記錄方式,“量身定做”傳承人記錄工作計劃,多方協同推進記錄工作穩步健康發展,加大對過程的指導,嚴格省級驗收標準,以口述片、項目實踐片、傳承教學片等形式,記錄保存一批代表性傳承人所承載的獨到技藝、文化記憶,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口述檔案的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