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自北方,對廈門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貴的。”
這是習近平1986年在廈門工作時說的一句話。
1985年,國務院批準將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島。這年夏天,從河北正定南下履新的習近平踏上了這片熱土,擔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抵達那天,剛好是習近平32歲生日。到經濟特區工作,是習近平第一次走上市一級的領導崗位,第一次直接參與沿海發達地區的改革開放,第一次親歷城市的建設和管理。
走馬上任后,習近平馬不停蹄開啟了密集的調研。彼時,筼筜湖污染問題嚴重,城市污水大量排入,湖水變黑發臭,路人經過無不掩鼻,汽車路過要提前關窗,環湖住戶常年窗戶緊閉。曾經的“筼筜漁火”卻成了城市的“瘡痍”,老百姓怨聲載道。
一邊是經濟發展,一邊是生態保護,筼筜湖問題的背后其實是一道發展難題:究竟是以經濟發展為先,還是以生態保護為重?
這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經過深入的調研和思考,習近平給出答案:“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壞來進行另一方面的建設?我自己認為是很清楚的,廈門是不能以這種代價來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span>
1988年3月,習近平主持召開“綜合治理筼筜湖”專題會議,創造性地將治湖方略總結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20字方針,拉開了筼筜湖蝶變的序幕。
經過持續的治理,筼筜湖水清岸綠、白鷺翩躚,從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湖變成了爭相前往的“城市會客廳”。
“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2017年9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廈門舉行,重回故地的習近平感慨:“海風海浪依舊,廈門卻已舊貌換新顏?!?/span>
當時,習近平到廈門的時候,這里基本上沒有什么高樓大廈,晚上燈光非常稀疏。而現在的廈門一座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夜晚到處是燈火輝煌。在這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以一個湖帶動一座城”,筼筜湖的綜合治理指出了一條人與海洋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發端,廈門也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
筼筜湖治理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評為“東亞海域海洋污染預防和管理示范項目”并向全球推廣。
從一潭死水變成“城市綠肺”,筼筜湖之變,藏著“發展之鑰”。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樣板,“廈門實踐”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必須注重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相統一,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高度謀發展。
“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有今后發展的高歌猛進?!?/span>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中國全社會的共識,這把“鑰匙”不僅改變了一湖、一城,更改變了一國,影響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