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最高人民法院近日發布一批涉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人格權保護典型案例,以法治力量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保駕護航。
依法維護民營企業家人格權益,對于穩定民營企業發展預期和信心、營造關心尊重民營企業家的良好社會氛圍具有重要意義。人格權是民事主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民法典專編明確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人格權。作為企業的“門面”,企業家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社會大眾對企業的看法。
實踐中,涉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人格權糾紛多是名譽權糾紛。與其他類型的糾紛相比,民營企業家的名譽權受損不僅關乎其個人尊嚴,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和長期發展。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會傷害企業或企業家的社會形象,更可能動搖民營企業發展信心。只有不斷加強對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人格權的司法保護,及時制止侵害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人格權的違法行為,才能讓民營企業“輕裝上陣”,安心發展。
依法保護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人格權,堅決懲治侵害民營企業商譽等違法行為,是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構建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應有之義。商譽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經過大量投入和長期努力建立起來的企業形象和市場評價,良好的商譽能夠為企業贏得更多交易機會,是企業在激烈競爭中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
然而,市場行為中惡意詆毀企業商譽的行為屢禁不止。有的同業競爭者發布誤導信息以凸顯自身優勢、散布競爭對手劣勢;有的經營者通過虛假投訴致對手企業產品被迫下架……此類行為不僅中傷了企業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使其日積月累打造的良好形象付之東流,而且嚴重擾亂市場秩序、影響公平競爭。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圍繞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人格權益的糾紛呈現出新特點。蹭熱點、博流量,編造散布虛假信息,對熱點事件進行惡意消費……這些侵權行為主體多樣、手段多變,也對司法保障民營經濟發展提出了新挑戰。
對此,相關部門須主動作為,依法處置,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利益,讓民營企業可以心無旁騖地專注自身業務、服務經濟發展、承擔社會責任。健康清朗的網絡環境是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發布的典型案例回應了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司法需求,對于明確侵權主體責任、依法規制網絡侵權行為提供了參考價值,有助于進一步營造尊重民營經濟創新創業的社會輿論環境,堅定民營企業家的發展信心,助力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