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這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對于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優質文化生活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強烈、更加豐富多樣。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謀劃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工作布局時,適時提出了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這一重大課題。各地各部門按照黨中央部署要求,加大公共文化事業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相關工作不斷取得顯著進展和成效。同時,一些群眾還是覺得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不夠“解渴”,特別是難以接觸到較高品質的優質文化資源,這也反映出當前各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還需要進一步下移重心、下沉資源。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有利于進一步增強優質文化資源的均衡性和可及性,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使城鄉居民更好參與文化活動,培育文藝技能,享受文化生活,激發文化熱情,增強精神力量。
在理解這一要求和推動實施中,需要著力把握好以下4個方面。
第一,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硬件”和“軟件”建設,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整合,引導優質文化資源更多地向基層一線下沉,向農村傾斜,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傾斜,向特殊群體傾斜。推動各級各類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非遺館等建立聯動機制,加強總分館制建設。健全城鄉文化交流常態化工作機制,大力發展農村公益電影發行放映、“紅色文藝輕騎兵”等城鄉流動文化服務。
第二,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對接機制。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征集和反饋機制,推動“群眾點單”和“政府買單”更好對接,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促進優質文化資源有效融入城鄉公共文化空間和群眾日常生活,打通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探索開展“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動式、菜單式公共文化服務,實行集中高效的配送與運營,著力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穩妥推動基層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不斷增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活力。
第三,強化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賦能。運用數字技術整合文化資源,打通各層級公共文化數字平臺,打造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庫群,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智慧圖書館、智慧博物館、智慧廣電等數字化服務平臺,積極發展云展覽、云閱讀、云視聽、云體驗,推進農家書屋數字化建設,讓廣大人民群眾通過“云端”、“指尖”直接對接多樣化、精準化、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
第四,推動“送文化”與“種文化”有機結合。加大對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扶持引導力度,積極提供藝術指導、場地、安全、城市管理等方面的便利,鼓勵各級各類文化單位與城鄉基層“結對子、種文化”,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培育扎根基層的群眾文藝團隊,建設精干高效的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加強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設,充分發揮“群星獎”等示范作用,推動群眾文藝精品創作,增強城鄉基層文化建設自我發展、自我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