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合理降低制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边@是從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的戰略高度,對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夯實實體經濟根基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其重要性緊迫性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
第一,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和成為經濟強國的基礎。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就是要將制造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維持在一個合理區間,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基礎性、全方位支撐。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是指促進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有效向制造業聚集,促進制造業保持合理比重。制造業綜合成本是制造業投入的總成本,既包括顯性成本如稅費負擔、物流成本、要素成本等,也包括隱性成本如法治環境、營商環境等。從世界經濟發展史看,英國、美國、德國、日本能夠先后成為經濟大國強國,無一不是因為大力發展制造業。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后,英國、美國制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較快,產業空心化問題凸顯,直到近年來美國等開始重視解決這一問題,加大力度吸引制造業回流本土。而德國、日本制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則長期穩定在20%以上,制造業一直是其參與國際競爭的“殺手锏”。
第二,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新形勢新挑戰。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我國制造業已覆蓋31個制造業大類、179個中類、609個小類,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出口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業不僅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也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立于不敗之地的底氣和本錢。同時要看到,制造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28.1%下降至2020年的26.3%,到2023年為26.2%,2013年至2022年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占全部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比重也下降了近7個百分點。制造業穩定投入機制不健全、綜合成本高是制約制造業保持合理比重的重要因素,主要有金融支持不足,稅費負擔偏重,產業人才有缺口,制造業同房地產、金融等行業的成本收益關系不合理,資源要素存在“脫實向虛”的傾向等。此外,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總體上仍處于價值鏈中低端,在一些重要細分領域存在短板,關鍵核心技術存在“卡脖子”問題。我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既重要而緊迫,又有很大潛力和空間。
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合理降低制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重點要有效解決體制機制堵點卡點。一是強化要素保障。推進制造業人才供給結構改革,優化制造業人才激勵機制,打造高技能人才隊伍。建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激勵約束機制,激勵金融機構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信貸規模。積極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直接融資工具。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加快健全數據要素治理制度。健全完善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等交易機制。二是降低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優化稅制結構,完善消費稅制,推進征收環節后移并穩步下劃地方,發揮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技術轉讓稅收優惠等政策作用。進一步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知識產權審查制度,研究制定適應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低空經濟等新領域新賽道發展需要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三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建立健全與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協調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積極營造干事創業的社會環境,鼓勵和引導企業堅守實業、做強主業、做精專業,打造中國品牌,建成百年老店。
為什么要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合理降低制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
如何理解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
為什么要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
堅持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需要把握哪些重點
怎樣理解推進能源、鐵路、電信、水利、公用事業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
如何理解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